关注牛媒公众号
随时随地发现更多内容编者序:牛媒数据(https://media.beer)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产学研及实习基地之一,依托该大数据平台,暨大新传院向公共传播、计算传播等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研究载体,并籍此长期开展实战工作坊项目。此次系列数据分析报告,均为暨大新传公共传播方向22级硕士撰写,为2022-2023学年度工作坊的项目成果。
【2022-2023学年度工作坊报告7】郑灵华遭网暴事件:由头发颜色引发的舆论风暴
一、郑灵华遭网暴事件概述
2022年7月13日,杭州女孩郑灵华在收到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内赶往医院,将该喜讯分享给躺在病床上的爷爷,并用照片记录下这一温情时刻。随后,她将此内容发布到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上。
来自各个平台的多个账号盗用该照片用作广告引流以及造谣,部分网友也针对郑灵华的粉色头发、学校专业等对其开展人身攻击。郑灵华饱受网暴侵扰,身患抑郁症。
2022年7月26日,郑灵华在个人微博、小红书账号上发布律师函,要求网络平台停止对她的侵权行为,下架、删除相关视频和照片,开启维权之路。
2022年10月后,郑灵华的心理状况恶化,暂时中止学业,返家治疗。
2023年1月23日,郑灵华因为抑郁症自杀去世,年仅23岁。
二、相关舆情阶段
(一)舆情初始期: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侵权及网暴(2022.7.13-2022.7.26)
2022年7月13日,郑灵华在收到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后,第一时间赶往医院与爷爷分享,并拍摄照片及视频来记录。下午5点和晚上9点半左右,郑灵华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分别上传在小红书和哔哩哔哩平台上。随后,郑灵华的小红书“笔记”点赞及评论数达6万。
7月14日,网友私信告知郑灵华有抖音用户盗用她的照片,并制成了教培机构招生短视频。她随即向该平台投诉,第一时间报警,并在小红书上公布侵权者。抖音官方回复“投诉失败”,盗图用户还将郑灵华列入黑名单。照片陆续被多个营销号盗用,在网络上大量扩散。
7月14日下午4点左右,一个拥有30余万粉丝的百家号认证博主发布了一条“我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动态,分别配图——郑灵华俯着身子和爷爷说话、郑灵华握着爷爷的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内页,且未做任何隐私保护。该条推文的阅读量在两天内近300万,评论区也出现了多条攻击性言论。
7月15日,郑灵华以“维权001#”为标题在小红书平台上发布内容,进行维权抗争。有网友对其进行指责——“吃人血馒头”、“拿自己爷爷炒作”……还放大到群体攻击,针对“染发”和“师范生”“艺术生”的身份进行谩骂。
7月16日,郑灵华深陷网络暴力,遭受心理伤害。同时,她积极寻找法律援助与心理咨询。
7月21日,浙江楷立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金晓航注意到了杭州都市快报关于郑灵华事件的报道,并为郑灵华免费代理,但未引起大范围的关注。
7月23日,郑灵华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诊断为抑郁状态。当晚,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结束后,把粉色头发染回了黑色。
7月26日,郑灵华通过“鸡蛋姬”微博账号发布了律师函,要求各网络平台立即下架、删除相关视频和图片。
(二)舆情发酵期:各路媒体集中报道、评论,网暴事件持续升温(2022.7.27-2022.9)
2022年7月27日,冰点周刊发布《95后照片被盗用,因染发被网暴!本人回应…》《当一个女生染了粉红色的头发》。郑灵华登上微博热搜,引起大范围内的公众关注。
2022年7月28日,红星新闻发表评论《面对网暴,就是要像郑灵华一样去战斗》,对郑灵华积极维权的行为表示支持。
2022年8月,凤凰深调发布《染发有罪吗?一个粉色头发女孩正在遭遇网暴》,报道了郑灵华遭受网暴后心理创伤严重,但在努力恢复生活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暴力取证难的问题,也首次报道了恶意弹幕发出者向郑灵华道歉。
(三)舆情爆发期:郑灵华离世,引多方主体报道、讨论、反思(2023.2.19-2023.3)
2023年2月19日,网友“熊猫控小唯”发布微博:自己的朋友,那位曾因染粉色头发而被网暴的女孩“鸡蛋姬”郑灵华,在大年初二因为抑郁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澎湃新闻、冰点周刊、南方都市报、南风窗、法治日报、北青深一度等媒体对郑灵华网暴维权、抑郁症等话题进行集中报道。此时,关于郑灵华事件的热点达到高峰。
2023年2月20日,钱江晚报发表《心碎!24岁女孩离世!曾因染粉色头发遭网暴,去年刚被保研至名校》,确认郑灵华已去世的消息。
2023年2月21日,南方都市报与专家共同探讨防治网暴难题。
2023年2月21日,中青报记者作者耿学清以记者手记《纪念那位粉红色头发的女孩》,引发大规模讨论。
2023年2月22日,南风窗联系过往女性受害案例,发表了《粉色头发女孩去世,黄谣还要伤害多少人》评论。
(四)次生舆情期:媒体热度削减,事件仍有余温(2023.3-至今)
继媒体集中发稿半月后,极昼工作室针对网暴受害者群体进行延伸报道。
两会期间,有20余名代表委员就整治网络暴力,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提出建议、提案,或通过媒体报道发声。
3月底,UP主“朵朵花林”针对“粉色女孩遭网暴去世”事件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布视频《从头看她 1920-2020,中国女性发型的百年变迁》,并在结尾的字幕写道:“去年7月份,她因为发色遭遇了造谣和网络暴力,这条视频是为她拍的。我无法感同身受你面临的痛苦。我只想抱抱你。不要再想了,宝贝。好好睡一觉吧。”视频一出,便引起网友们的极大关注,还被不少媒体转发、报道。如,中国妇女报对朵朵进行报道,引发大量网友讨论,话题很快登上微博热搜。
三、报道节点及舆情发展分析
(一)报道节点
“粉色头发女孩”事件从最初2022年7月遭受网暴到2023年2月19日当事人的朋友发布郑灵华已离世的消息后,一直引发着各方主体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以“郑灵华“为关键词检索全网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有关报道数量
对郑灵华事件的报道高峰在2023年2月郑灵华自杀去世信息公开后,数量达6888篇,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网络暴力的反思与规制上。次高峰为2022年7月郑灵华回应造谣者期间,数量达1483篇,内容主要为对郑灵华反抗网暴行为的支持。在次高峰至高峰间,对于郑灵华的报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022年11月12月及2023年一月仅有1至2篇的报道数量,直至2023年2月再次爆发报道高峰。
2023年2月19日至2023年2月26日以小时为单位划分报道数量
其中有以下报道对推动报道高峰及次高峰具有决定性作用:
1、2022年7月27日冰点周刊《当一个女生染了粉红色的头发》
2022年7月27日,冰点周刊对郑灵华起诉网暴者的事件进行了深度报道,文章题为《当一个女生染了粉红色的头发》。该报道详细复盘了郑灵华被网暴的起因、事情发酵的过程,以及郑灵华维权的经历。
在报道中,记者采访了郑灵华本人,深入探讨了网暴事件的细节。文章提到,郑灵华在小红书上发布了自己染粉色头发的照片,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赞扬。但是,一些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攻击她的外貌和行为,甚至冒用她的名字发布了令人不适的内容。
报道还提到了郑灵华和爷爷的相处经历。据称,郑灵华在得知自己考上硕士后,给爷爷送去了录取通知书,并在小红书上发布了这一消息。但是,一些无良营销号盗用了她的照片和录取通知书,用于宣传他们的商品。
文章还详细介绍了网暴者对郑灵华的攻击过程和内容,以及网暴对郑灵华的影响。据报道,郑灵华的自信和勇气受到了严重打击,她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影响。但是,郑灵华并没有放弃,她通过起诉网暴者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整篇报道扎实、详实,推动了社会对郑灵华维权的关注。它还提醒人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不要随意攻击他人。
牛媒数据对报道《当一个女生染了粉红色的头发》的影响力分析
2、2023年2月21日冰点周刊《纪念那位粉红色头发的女孩》
2023年2月21日,最早报道郑灵华被网暴的记者耿学清以记者手记的方式对郑灵华进行悼念,在《纪念那位粉红色头发的女孩》中讲述了自己与郑灵华的故事。文章中,耿学清回忆起与郑灵华的初次见面,以及在采访中了解到她的故事后与她成为好友的经历。
耿学清在文章中描述了郑灵华展现出的积极开朗的性格和努力生活的态度,以及她在艰难地维权和积极抗抑郁的历程中表现出的坚强和勇气。他还提到,郑灵华的离去使他深刻认识到了网暴的严重性,呼吁社会关注这起事件,呼吁更多人向网暴说“不”。
这篇手记生动、感人,让读者看到了新闻背后的人。它推动了人们对郑灵华的关注和对网暴的反思。
牛媒数据对报道《纪念那位粉红色头发的女孩》的影响力分析
3、2023年2月22日南风窗《粉色头发女孩去世,黄谣还要伤害多少人》
2023年2月22日,南风窗以“造黄谣”的报道角度切入,撰写了一篇名为《粉色头发女孩去世,黄谣还要伤害多少人》的文章,对网暴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文章以郑灵华的遭遇为切入点,探讨了为什么“造黄谣”能持续对女性造成伤害,人们造他人黄谣时的心理动机和个体在谣言面前能采取的态度和行动。同时,文章还分享了作者个人反对谣言的经历,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该篇文章视角独特犀利,分析深刻,有一定的解困价值。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促进了人们对网暴和黄谣的认识和反击。
牛媒数据对报道《粉色头发女孩去世,黄谣还要伤害多少人》的影响力分析
4、2023年2月23日北青深一度《直到网暴的潮水将那朵粉红色吞没》
北青深一度是唯一一家采访报道网暴者的媒体。该媒体于2023年2月23日发表了一篇名为《直到网暴的潮水将那朵粉红色吞没》的报道,通过采访网暴者“杭州土匪”,呈现出网暴者实施网暴的心理动机,以及网暴者最终被网暴反噬的过程。此外,该报道还采访了郑灵华的好友,呈现出郑灵华被网暴后的生活和网暴对郑灵华的巨大影响。
这篇报道通过采访网暴者和郑灵华的好友,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网暴事件的背后故事,展现了网暴的严重性和影响。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促进了人们对网暴的认识和反击。
(二)舆情发展分析
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期间,有关郑灵华的报道内容使用负面词汇较多,在9226篇报道中有8378篇内容包括负面关键词,仅有848篇内容不包括负面关键词,报道言辞较为激烈,直接对舆论发酵进行了推动。
有关郑灵华的相关报道关键词分析
舆论关键词主要集中在“网暴”、“网暴者”等与网络暴力相关和“头发”、“粉色”、“郑灵华”、“抑郁症”等与事件主题和主角相关,以及“谣言”、“辟谣”、“互联网”、“治理”等与互联网环境和网络谣言相关的内容。同时也有“侵犯”、“侮辱”等词语用来阐释该事件的性质和情感倾向。
中国青年报及冰点周刊对郑灵华的报道在2022年7月27日,《95后照片被盗用,因染发被网暴!本人回应…》《当一个女生染了粉红色的头发》两篇报道激发了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当天,据微信指数显示,“郑灵华”整体指数日环比上升124921891.30%,公众号为其主要增长来源。
2022年7月27日以“郑灵华”为关键词的微信指数
在随后的7月28日及7月29日,整体指数依然维持较高的水平,分别显示为21837454及21140350。7月28日,红星新闻发表《面对网暴,就是要像郑灵华一样去战斗》,支持郑灵华在遭遇网暴后积极维权的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在郑灵华事件的报道后,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网络暴力问题和粉色头发遭歧视与偏见问题的关注。7月28日,在三篇主要报道发布后,“网络暴力”微信指数达到48276,“粉色头发”微信指数达到79750。
2022年9月21日以“郑灵华”为关键词的微信指数
2022年9月21日,环球人物发布报道《被网暴的第70天:她只是染了粉色头发》,在最初曝光后的两个月,较为全面地对郑灵华遭受网暴前后的生活及维权努力做了报道。当天的微信指数环比增长35012.30%。
2022年2月19日以“郑灵华”为关键词的微信指数
舆论的第三次爆发是发布郑灵华离世的消息的时候。2023年2月19日,郑灵华相识的朋友发布微博表示郑灵华已于1月23日离世。“郑灵华”微信整体指数日环比增长527449.75%,先于媒体集中报道。2023年2月20日,钱江晚报报道郑灵华离世。澎湃新闻通过郑灵华生前师友的回忆亦报道了郑灵华离世的消息。
当日,“郑灵华”微信指数达到181052038。同时,“网络暴力”及“粉色头发”的微信指数也有显著上升,分别达到了241661和2308611。
“粉色头发女孩”事件期间微信指数整体趋势
四、总结与讨论
1、多媒体展开多主题报道,推动舆论走向高潮。
冰点周刊、南风窗、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北青深一度等54家重要官方媒体和“朵朵花林”等自媒体博主从网络暴力、抑郁症、发型变迁等不同主题和网民、受害者等不同视角对该事件展开报道和传播,推动该事件走向舆论高潮和引发网民热议。多家媒体报道中的关键词主要聚焦在“网络暴力”、“遏制网络暴力”、“杭州粉发女孩离世”、“抗争”等,这也表明媒体对于网络暴力等议题愈发关注和重视。此外,首发内容也会影响舆论风向。首发媒体一般为社交媒体上的自媒体,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无法保障,在价值判断以及主题内容上会对网民的情感倾向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而导致矛盾和冲突的放大和扩散,促进其事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终形成大规模的网络暴力。此次舆情事件爆发后,自媒体博主为纪念粉红色头发女孩郑灵华而制作的《从头看她1920-2020,中国女性发型的百年变迁》这一视频,一经在Bilibili平台发布于短短一个月内就获得1023万次的播放量、137万次点赞、76万投币、37.5万次收藏和8.8万次转发,引发网民的大量讨论和传播。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开展多媒体共同报道,推动舆论不断高涨。
2、网民非理性情绪煽动,群体性狂欢造成言论失控。
郑灵华发布主题为“病床上的爷爷打开了我的硕士录取通知书”的帖子,让郑灵华遭受到了大规模的网络暴力。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不断发泄在网络舆论空间中,偏激、极端的言论弥漫在评论区之中,网络空间逐渐从“个体的狂欢”变为“群体的狂欢”,群体极化现象愈发明显,网络言论逐渐失控,交织成一个巨大的舆论网络。首先,教培机构盗用其照片并发布“普通女生专升本”等信息、编造她是“夜店舞女”“陪酒女”“小妖精”、“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等恶毒揣测和非理性谣言充斥在网络舆论环境之中。此外,“一个研究生,把头发染得跟酒吧陪酒一样”、“还是爷爷走的慢了”、“夜店舞女也有硕士文凭”、“你发型是华师研究生?被人研究吗?”等非理性言论袭卷在舆论空间中,网络言论情绪感染性极强、极化倾向严重。所以当网络舆论产生极端化倾向时,监管部门及主流媒体要及时给予干预和疏导,实时监测舆情发展态势和走势,防止非理性言论和极端情绪在网络空间中进一步扩散和传播。相关媒体及当事人应调查清楚事情真相、及时辟谣和澄清相关事实,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阻止网络谣言的持续蔓延。此外,无论是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网民,都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和发表网络言论,不断提升自我判断能力和媒介素养,不做网络暴力的“帮凶”。
3、多因素助推网络暴力,需多方协同展开治理。
网络暴力是指集聚在网络空间中的民众,以道德名义侮辱、谩骂、嘲讽他人,形成强势舆论,最终导致大规模群体极化的群体性失范行为[1]。其中,网络身份匿名性、不良群体心理和缺乏精英正面引导等是增加网络暴力风险、助推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2]。网络暴力会造成破坏网络舆论生态的良好氛围、梗塞网络正面舆论的传播通道和扰乱网络舆论的引导秩序的后果[3]。在如今的后真相时代,网民在客观视角和理性思考方面仍有欠缺,独立思考或理性思考能力丧失,冲动性思维极易产生,易变为盲从者和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由于网络暴力具有覆盖面广、病毒式传播能力强、虚拟性强、边界模糊等特征,在对网络暴力进行规范和治理时需要政府、媒体、个体等多方协同,形成联动作用。政府要加大惩戒力度和用法律手段规范其网络行为。在网络暴力的生成爆发阶段、舆论蔓延阶段、舆论消退阶段等不同时期,积极进行舆情的动态监测和把握走势,同时通过改革完善治理体制机制来规范和加快网络暴力处理流程,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网络暴力处置效率,给予施暴者应有的惩罚。媒体要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积极做好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者。媒体也应以理性、客观、审慎的态度对发布的报道内容进行编辑、审查、校对、传播等,并对于散布谣言、发表极端言论的网络群体适时给予提醒、警告和封号处理,形成规范的行业自律。作为个体,要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自身被情绪裹挟。同时,遵守文明上网和理性发言,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并对施暴者展开反击和举报。如在本次的舆情事件中,网民积极发表“她只不过是染了自己喜欢的颜色,她有什么错?凭什么被网暴?”“网暴者什么时候才能受到惩罚!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上的这些键盘侠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等正向言论对网暴者展开声讨和发表愤恨。治理网络暴力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需要不同主体展开协同联动,共同创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和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丁汉青, 韩玥. 事件与传播:网络暴力事件传播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49例网络暴力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2(1): 183–192.
[2] 王天楠, 谢鹏. 网络暴力发展趋势分析及治理路径[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9, 14(9): 917–923.
[3] 张荣军, 孙璐杨. 防范网络舆论受网暴冲击的治理路径探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9): 51-59+108.
作者:暨大新传院22级硕士常琳、王琪若、苗玉薪、胡佳妮、刘映萱
指导老师:刘倩、李志敏